结构型理财产品存在隐患 需分散投资风险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11-27  浏览:76  海淘动态

2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理财产品的关注度也是越来越高了。目前在金融领域里,出现了很多的理财产品据了解,目前银行发行的结构型理财产品尽管都是90%以上保本的,但夸大的预期收益率和两极分化的到期收益往往成为投诉重点。此外,结构型产品信息披露不透明使得风险隐匿其中不易觉察。信息披露不透明也是结构型理财产品的一大隐患。据银率网统计,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到期信息披露率远低于非结构性理财产品,2014年一季度,到期的564款结构性理财产品中,仅199款披露了到期实际收益率,披露率为35.28%,而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披露率为72%。这意味着64%以上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我们是不得而知的。而在披露了实际收益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中,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产品占比为83.92%。不仅信披不透明,在已经披露相关信息的少数产品里面,结构型产品到期收益率和其“夸大”的预期收益反差明显。一方面,和非结构型理财产品5.15%的平均实际收益相比,今年第一季度到期的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实际收益率为4.82%;另一方面,结构型产品实际收益率是两极分化的。以挂钩股票的产品为例,一季度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7.26%,而平均实际年化收益率仅为2.39%。银率网分析师殷燕敏表示通过近些年来媒体曝光、投资者投诉等渠道,可大致判断,结构型理财产品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概率应低于五成。结构型理财产品本身就是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其收益实现情况受市场以及产品本身设计的影响比较大。“相对来说是高风险的产品,并不是看到90%保本或100%保本就可以放心。”高收益的同时也意味着其风险较高,对于投资者而言需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不可以一味追求高收益。结构型产品并不适合所有投资者进行,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投资结构型理财产品,投资者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正确的风险意识,在看到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的同时,也要看到最低预期收益率,两个收益率水平都有可能是最终的收益水平;第二,要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第三,投资者要有一定的与产品挂钩标的相关的投资经验。投资者在购买时,最好是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利用部分投资资金进行投资,分散风险。国内的结构性产品主要的挂钩标的有股票、汇率、基金、利率、商品、信用、指数,以及对以上标的组合挂钩,而每一类标的中又有为数众多的具体标的。
海客讨论(0条)

头像

0/300

微博发布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222.3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