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现在不站队 距离产生美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7-10-28 浏览:76 海淘动态
如果你的手机通讯录里是各种不同的前女友们,慎用。因为脉脉会介绍她们互相认识。这是知乎上如何评价脉脉?这个问题获得点赞次数最多的回答。当然,如果你的手机通讯录里都是同事和朋友,脉脉会介绍他们的朋友给你认识,从而拓展你的职业人脉圈,进而满足你找人办事的需求。这就是2013年10月上线的职场社交App脉脉的产品逻辑。2014年8月,脉脉获得由IDG领投、晨兴创投跟投的20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超过1亿美元。脉脉是创始人兼CEO林凡创业过程中的第三次尝试,在解决找人办事这个痛点的道路上,他已经走了四年。作为脉脉A轮、A+轮、B轮三轮的投资人,晨兴创投合伙人张斐坦言,林凡从0到1的创业过程并不顺利,但是想用大数据来解决‘人的发现’的问题这条主线一直非常明确。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创业项目ABCA.他们是谁?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曾担任搜狗CTO、大街网技术副总裁,对搜索引擎算法和数据挖掘有多年积累。商务市场总监张伟曾担任鲜果网BD总监,产品总监齐特佳曾担任搜狗浏览器首位产品经理。B.在做什么?脉脉是一款主打职场人脉社交服务的移动应用。旨在帮助用户打通职场人脉,进而解决用户找人办事的痛点。C.投资人怎么说?林凡很优秀,有他独特的方法,技术也很强。职场社交其实很难做,但是脉脉目前已经走出了一个比较好的格局。林凡一直在强调的找人办事这种应用场景,能够很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点。晨兴创投合伙人张斐感性理工男死磕找人办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林凡在搜狗做过CTO,在大街网做过技术副总裁。对于自己出来创业,林凡本来没想这么多。从搜狗出来以后,他也在几家创业公司待过,想找个靠谱的老板一起创业。然而他并没有如愿找到这样一个老板,我发现创业圈中像小川(搜狗CEO王小川)这样高素质的人不多。即使如此,他也没有动过自己创业的念头。直到2011年11月4日,那一天,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去世,我翻看了他做过的事情,觉得挺有趣的。最要命的是当天下午我还看了《Facebook》这部电影。像他们一样做一款能够改变人们生活的产品,理工男林凡就这样感性地走上了创业道路。基于自己对搜索引擎算法和数据挖掘的多年积累,林凡创立了淘友网。这是一款以搜人为目的的搜索引擎,林凡想用它来满足找人办事的需求。找人办事永远都是用户的痛点,家人生病、小孩上学这些事都要用到人脉。在淘友网运营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用户在PC端的互动中无法做出及时响应,活跃度不高。而且对于一个创业公司而言,选择一个细分领域来做会更加切实可行。基于这些思考,林凡又做了婚恋交友网站觅觅,专门通过人脉找单身。但是当天南海北的人涌进来,他又觉得没有朋友背书的社交信任度不高,无法长久。于是,在走了18个月的弯路以后,移动端的、职场的、基于人与人的信任维系的第一代脉脉诞生了。工具+社交职场社交的最佳状态?脉脉刚上线的时候,林凡把它设定为工具类应用,只想把找人办事做好。但是慢慢发现,没有社交元素就没有活跃度,找人办事响应很差甚至0响应。刚开始林凡担心做社交用户不会积极贡献内容,但是在投资人的建议和自己的反复思量下,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了由用户来实名发布的实时动态,这就是脉脉的实名动态。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实名动态刚上线没几天就爆掉了,我们发现社交是有模仿效应的。目前,脉脉的日活跃率维持在15%左右,在BAT等互联网企业用户中的日活跃率甚至达到30%以上。投资人张斐回忆说,当时我们建议社交应该多一点,因为工具很难兼容社交,而社交很容易兼容工具。当然,工具也很重要,它是变现的渠道,也是软件实用性强的体现。在着力提高用户活跃度、营造社交氛围的同时,林凡也没忘记要将脉脉打造成为找人办事的平台的初衷。我们要把找人办事变得标准化、流程化,能搬到线上来的都搬上来。林凡把找什么人、如何判断这个人能否帮你、是否愿意帮你、用什么方式才能提高得到帮助的可能性等问题全都考虑在内,他在新发布的脉脉4.0上加入了找人脉的分类目录、心意红包等新的功能。下一步他还准备对人的服务进行明码标价,把人的经验与时间作为产品销售出去。我希望脉脉未来能成为‘人’的市场。林凡坚持强调脉脉的工具属性或许是因为他觉得只做社交并不靠谱。当提到LinkedIn于今年7月发布的职场社交App赤兔时,林凡说,赤兔坚持只做社交体系不做工具体系最后会出现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要在这个平台上社交。脉脉的社交属性与工具属性并存就是因为用户在社交后沉淀下来的人脉,日后还可以用来解决问题。在林凡看来,这就是用户愿意留下来的关键所在。做人的市场据艾瑞咨询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在100家死亡的App里,社交类占了35%,是死亡率最高的类别。在高死亡率的移动社交领域,除了要保持和提高用户留存率和活跃率,找到持续性盈利的商业模式也是重中之重。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发展,林凡认为脉脉的盈利模式已经比较清晰了。第一个是投放广告,第二个是做‘人’的市场。广告对于社交平台而言,是一条传统的生财之路。而脉脉显然在广告的投放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用户真实详细的资料,广告主可以对目标用户进行精准投放。比如爱康国宾(体检中心)要做推广,其实找到每个公司的HR就够了,以前没有这个渠道,现在在脉脉上可以做到了。为了保证用户体验,脉脉还运用了拆红包看广告这种新玩法。这样就不是打扰用户,还可以让用户赚到钱。从人脉网络的构建到找人办事需求的满足,林凡并没有准备止步于此,他有着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做人的市场。在目前的平台级产品中,百度是信息的市场,淘宝是商品的市场,脉脉希望未来能成为人的市场。林凡说,很多脉脉用户都会接到他人的帮助请求,做外包、顾问、兼职等,但是目前双方只能通过电话联系。林凡希望能够将这种交易标准化,也就是把人的服务作为商品出售,用户只需下单支付即可享受这种服务。这就是一种电商模式。目前,脉脉的找人办事主要集中在职场这个领域,当谈到未来是否会进军生活领域,林凡表示,近几年不会,即使以后会做,也只提供对信任度要求高的服务,比如律师、医生、家教等,其他层面都不会介入。林凡显然对脉脉的核心优势与发展方向有着再清晰不过的认知。与微信一较高下在中国的移动社交领域,拥有6亿月活跃用户的微信一家独大。但是这并没有阻挡其他移动社交应用产品在细分领域淘金的巨大热情。Talkingdata移动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国内本土的移动社交应用产品数已经超过2000款,如何与微信进行差异化竞争、在移动社交领域圈占自己的地盘,是摆在所有移动社交应用产品面前的最大难题。对于脉脉而言,这个难题同样存在。只不过,林凡显然已经找到了答案。视野特别重要。林凡说,微信是一套很封闭的体系,用户的视野就局限在公司里的一小撮人。而在脉脉上,用户的视野可以扩展到行业内其他公司和其他行业,找到熟人以外的对工作有帮助的圈子。提到脉脉的核心竞争优势,林凡认为是人脉网络和真实资料的背书。这样能让人与人之间更容易产生信任。对此,投资人张斐也持相似意见。他说,脉脉作为职场社交平台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实名注册与信用考察。脉脉用户在注册时一般都会选择填写真实资料和上传通讯录,这就是真实资料和人脉网络的背书。用户在使用脉脉的过程中,会逐渐积累起自己的影响力指数,也会获得他人给自己的标签和点评,这些都是用户信用的考察内容。在张斐看来,商业社会中的交往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在社交平台上这种信任正是来自于实名和信用。与微信相比,脉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用户的交往成本。虽然如此,林凡还是表示,脉脉不怕创业公司,但是怕BAT这样的巨头会涉足职场社交领域。他说,巨头一旦进入这个领域,尤其是腾讯,基于已有的巨大优势,做得好就会与脉脉形成竞争。由于这些巨头名声在外,做不好就会让用户不看好职场社交,从而给脉脉等职场社交产品的发展带来阻力。提起脉脉和这些巨头合作的可能性,林凡说一直在谈也在观望,站队是迟早的事情,但不是现在。其实,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巨头都找过脉脉谈投资,林凡一直按兵不动,自有他的考虑。他认为站队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太早站队,无形中反而会给脉脉招来竞争对手。现在要尽量保持与每一个巨头都没有竞争关系的态势,专注于提升脉脉的产品价值。当被问及何时考虑站队的事情,林凡给出一个清晰的年限:一年后。到时候,脉脉就会在各行各业站稳脚步,迎来市场爆发期。职场社交是个慢生意在中国的职场社交这一垂直领域,无论是最早的一批挑战者,诸如天际、若邻等,还是源源不断的试水者,都没能在这个市场上真正火起来。在林凡看来,这与时机有关,也与心态有关。他说,中国本土第一批做职场社交的同行没能成功的原因在于没赶上移动互联网热潮。PC端找人太麻烦,职场社交网站又不能像QQ这么活跃。而对于近几年职场社交市场上前赴后继的试水者,林凡认为他们缺乏耐心,在移动互联网的热潮中普遍过于浮躁,短期内不能大红大紫就马上扭转方向。职场社交最大的特点就是慢。林凡的观点与LinkedIn中国CEO沈博阳不谋而合,沈博阳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职场社交一定是个慢生意,需要耐心培育。2014年2月25日,职场社交的开山鼻祖LinkedIn正式进军中国市场。为了摆脱外资互联网公司在华屡战屡败的命运,Linkedin中国(领英)采取了创业公司的运作方式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转眼两年将要过去,Linkedin在中国显然还是有些水土不服。林凡认为这情有可原,做职场社交本来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同时,在林凡看来,领英的本土化探索确实面临着很多挑战。林凡说,在中国的职场上,很多人并不是因为喜欢而去从事一份工作,所以职场压力普遍较大。为此,脉脉专门设计了匿名八卦的功能,用户可以在上面匿名吐槽、爆料公司的薪水、高管、产品等等,当引起争议时,相关用户可以选择实名澄清。如果只有实名场景,大家想到就会觉得很累,不会愿意来的。除了匿名场景,林凡认为现成的人脉圈也很重要。用户在注册脉脉时会上传手机通讯录,还原线下的人脉圈,即一度人脉。同时,算法会自动帮助用户找到朋友的朋友,即二度人脉。这样进来就能找人办事,不用再绕一个大圈子。而匿名场景和现成的人脉圈正是领英所不具备的。现在也不能说Linkedin的模式在中国就不会成功,一切都为时尚早。林凡早就做好了在职场社交领域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对于脉脉的发展,他也确实表现出了足够的耐心。脉脉自2013年10月上线以来,在两年时间里,迭代了80多次,平均每9天更新一次。林凡说,快速发现和响应用户的需求正是脉脉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在林凡看来,经过两年的发展,脉脉在职场社交领域设下的门槛除此之外,还包括能够解决找什么人和如何找人问题的算法、总是能够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形态和两年来积累下来的用户数量和人脉网络。脉脉走了很多弯路,也沉淀了很多。目前,职场社交市场仍然有很多新产品在涌入,很多原有的社交平台也开始进入职场社交领域。林凡认为,职场社交市场正处于一个酝酿的阶段,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在我们走在前面,走的时间更长,就算大家一起跑,我们也会有领先的优势。对话: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我们对用户的理解新京报:脉脉的用户构成是怎样的?林凡:脉脉34%的用户都来自互联网行业,金融、地产和传媒这几个行业大概都能占到10%左右。新京报:接下来会重点开发哪些行业的用户?林凡:金融、地产和传媒,这几个行业相对来讲市场化竞争比较充分,对于职场社交软件的接受程度较高。新京报:用户在接受上传通讯录的要求方面有障碍吗?林凡:从数据上来看,到上传通讯录这个环节只有10%的用户会流失,90%的用户都留下了。新京报:出现欺诈行为怎么办吗?林凡:这个是难免的,但是要看比例。我们在构建一种经济环境,提高欺诈成本,让骗子得不偿失,把诚实的人留下来。新京报:脉脉现在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林凡: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于我们对用户的理解。如何在维持原有社交氛围的前提下增加用户数量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
0/300
微博发布